发展历程
创立初期,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钱宗泽到校奠基,国民政府郑州市市长张博峰亲自兼任扶轮学校第一任校长。抗战爆发后,扶轮学校成为中原大地爱国救亡运动的场所。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此讲学,并传唱爱国歌曲。后来学校几度西迁陕西西安、汉中、蔡家坡等地。尽管时局动荡,条件艰苦,但学校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不变。在扶轮学校的历史上,第6任校长吴乃立(吴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倡导的"学为万人役,行率天下先"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迪。1952年学校由陕西迁回郑州,在原校址恢复上课,改名为郑州铁路中学。1969年学校更名为郑州铁路第五中学,设立初中部、高中部,1983年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1999年9月,郑铁五中与郑铁一小合并成立郑州铁路外国语学校,2000年职业高中停办,恢复普通高中,2005年6月学校由铁路移交郑州市政府管理,易名为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成为郑州市唯一一所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外国语学校。
发展优势
(1)办学成效逐步凸显
随着纳入郑州市地方管理,学校近年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管理团队积极进取,课堂改革扎实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先后获得"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郑州市文明学校"等荣誉。
(2)优质化工程助推学校发展
2010年根据郑州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与102中学、14中编为一组,在上海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优质化工程,有力的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3)学校特色突出
学校秉承"学为万人役 行率天下先"的扶轮精神,发展思路清晰,特色鲜明。外语特色的彰显,为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确立的"五个一"培养目标(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读写除英语外的一门外语,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能表演一种乐器,能具备一项职业技能),不仅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更是突出了学校鲜明的办学思想,同时也带动学校工作的整体提升,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乒乓球连年在郑州市中小学生体育比赛以及郑州市教职工比赛中名列前茅,学校管乐队的训练和演出为书香校园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
地理位置
学校坐落在郑州市东三马路156号附近,毗邻商代古城遗址,地处郑州市商业中心--火车站--银基商贸城,文化底蕴丰厚,人气人脉旺盛,自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学校抓住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位于郑州市中心的商代古城斑驳迷离,古道漫漫,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也见证了距古城墙遗址不远的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近百年的风雨变迁。
办学条件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115.3平方米,建筑面积13747.17平方米,小学部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余名,初中部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余名,高中部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余名,学校在职教师203人,高级教师17名,中级教师73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52名,高级教师11名,占21%,中级以上教师32 名,占61%,本科率100%,有4名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生,研究生班12名在读。 学校有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拥有图书馆、阅览室各一个。现有图书4万余册,有近100种杂志对学生开放,供学生阅览;学校有食堂、餐厅,公寓,能供400余名学生住宿、就餐。建成有200米塑胶跑道,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冷暖空调,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能熟练掌握使用,基本上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效益与特色
近年来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标兵学校","郑州市文明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外语实验学校",被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评为"理事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远程教育示范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06年度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是乒乓球和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在多类多项比赛中获得过优秀成绩,培养了王楠、帖亚娜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目前,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各个系统要素,增强办学活力,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求发展,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郑州中小学择校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