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郑州初中与小学不完全接轨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实验班、牛校,那些小学选择性掌握的知识,到了这些初中,老师都是默认已经掌握。
当然,这些大牛班,比如:桐柏的院士班、文博的领军班、京广天明班......这种教学效率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们的初中时间太短,而高中部要求部分孩子们高一就要开始理工科五大竞赛的赛前准备了,所以,初中必须快速把适合竞赛的孩子们筛出来,通过初中+高一的时间,把某个竞赛科目,鸡到大一的课程。
举例说明:化学竞赛,相对容易,被称为记忆大赛。高一上开始学竞赛,到高一寒假,开始外出听大学教授讲课,高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大学内容,比如,武大的《分析化学》、中科大《中级无机化学(唐宗薰)》....
所以,面对这种超硬核的内容,初中牛班不快就不行。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家庭来说,如果父母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走竞赛这条路,那就好好把学科内知识掌握就成。按照目前初中实验班不打竞赛孩子的规划来说,初二、初三也都是好好学基础知识,不再拔高,毕竟,这中考题型难度基本上就是6(基础):2(中档):2(难题),基础内容至关重要。
初中数学五个部分,父母们可以看一下:
第一部分,除了一小部分是初中新增知识点以外,大部分是小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初中的第一个关卡,也是数学从小学具象到中学抽象的第一个转折点,当然,这个阶段,小学奥数都能用方程开解了。
第三部分,初中数学里面实验班的Boss,最难的抽象概念,也只有实验班会学高中知识(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思维),在中考,只考函数本身。
第四部分,概率统计有很多概念需要识记,但是在中考里考得并不难,分值也不高。
第五部分,初中基础数学的大佬,初中几何就是抽象思维的考验,化繁为简和多步骤连贯思维的要求极高,它与函数共同打造就了“初二现象”。
所以说,小学奥数不必要那么焦虑,太难得奥数对应的是竞赛,如果不走竞赛可以选择放弃,选择普奥内容足够完成实验班的要求了。
话题说的有点远,咱们再回到小学。
对于家庭来说,单靠小学的力量把孩子送进初中是完全没问题的,这也是国家要求的任务,但是,家庭初中目标学校比较高的话,郑州几乎没有小学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
那么,在这情况下,家庭就需要和学校相互配合,这也就是这个阶段选择学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之间的配合度,至于这个配合度怎么选择,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小学
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家庭目标只是进入初中,家庭只需要怎么开心,怎么样培养就好,文章下面内容可以选择去看。但是,如果家庭,初中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接着往下看。
把孩子送进家庭目标的初中,托底的那个肯定是父母。
毕竟,孩子们对老师而言,以目前郑州最小的班额,孩子也是几十分之一,也只有在家庭的角度里,他们才是百分之百,所以说,孩子们的未来,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家庭。
但是,小学阶段别的不说,就是语、数、外其中之一+内在成长,想要同时抓起来,一般家庭就消化不了。
所以,学校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内容,而这个承担的部分,其实,就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因为学校特色投入最大,效果相对就越明显,家庭就可以在部分内容上轻松一点。
举个例子:
比如:家庭对知识比较渴望,希望学校能解决一部分学习内容,那么,例如经纬小学、正弘国际、新栋外国语、人和国际......就是家庭能够优先选择的学校,因为孩子能够掌握一个很好的英语水平。在英语这方面,家庭能省一些心,省一些时间,人家用2个小时弥补,你家娃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巩固。
比如:家庭对孩子内在成长关注度,高于一切,那么,艾瑞德就能来补充,学校全力打造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内在成长的校园环境,像节日主题活动、兴趣课程、农场教育、校园银行....可以说,孩子们在校园得到内在成长,回家拾起来知识的补充即可。
再比如:家庭关心孩子成长,又想让孩子学有所得,那么,贝斯特、枫叶小熊.....就均衡了上面两种类型学校的优势,保持语言特色的同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至于数学+语文,如果父母们想要更高的目标,课下的补充就可以,郑州没有那么极端的学校,转轨基本上还是家庭说的算。
所以,小学升学,家庭首先就是要想好,想让学校带给孩子们什么内容,至于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家庭可以来补充。但是,如果想要找到面面俱到的学校,散手不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是郑州的问题,而是教育本身构成就有家庭一部分的内容。
其实,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上一代父母们就已经开始涉及了,不然像80后、90后就不会听过“砸锅卖铁,也要供娃读书”的口号。
不过,有件事情不得不说,就是郑州是个比较偏重应试学习的城市,单单看初中学校的构成就能知道,清一色的剑指高考,所以,在这种氛围之下,很多家庭会不经意间忽略孩子们的内在成长。
但是,这种忽略如果不注意的话,反而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父母们要知道,从2017年出台的高中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人才模型、课改方向其实有着巨大的变化。
从左到右:PISA2018全球素养框架、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者的大体框架十分相似。
这也就说,如今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看单单的学术性成长,还要有更多综合的成长渠道,这样的孩子才能掌控未来科技带来的全新社会。
关于升学
说再多的学校,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要配合家庭的目标。
小学不是哪所好,而是家庭拟定的目标方向是哪里,这样才能找到,能帮助家庭最多的学校。
说到这里,说一件现如今比较热门的事情“做个普通人”。现在不少家庭说到“孩子是个普通人”就有点无法自拔,但是,一说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能发现大家对普通人的标准是天差地别。
比如:周一,去办验工手续,办理交接的大姐正好是咱们的粉丝,就唠了起来,说孩子教育多么多么难,家庭没想太远,就想让孩子当个普通人。
听完这段话,我本来想说,现如今培养一技之长,一点也不输于二本毕业的学生。
还没等我开口,大姐说,考个985/211就成了。
说完,我有点懵,这也不普通啊。
所以说,每个家庭心中都有一个“普通人,但是,普通人的范围太大了,换句话说,你要的普通,是考不上高中的那种的普通,还是上不了清北的普通?
总之,升学不能只从下往上看,因为就如看山一样,从下往上看,迷雾丛丛;只有多多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适合自己的路途,这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培养过程,也影响家庭的判断力。
要知道,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这1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教育政策可能会变两三次,今天追求快乐,明天崇尚艰苦。自媒体与朋友圈更不用说了,一天就能变两三次。所以,这个环境中,家庭没有目标,焦虑只能不断产生,但是,只要家庭能够回到最朴素的诉求,管你说什么,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就成,焦味儿也会淡很多。
眼里有方向,才能不盲从;手里有方法,才能不慌乱。
最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普通不等于平庸,当普通人不等于要放弃努力。
这就好比,要参加比赛了,大家都很紧张。然后有个人说紧张啥啊,反正我们普通人就是来陪跑的,这就是命,不可能有机会,跟着瞎紧张什么,这可不是劝你不焦虑,而是直接把你劝退赛。
所以,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努力争取这个是一种态度,当普通人没有错,但是不能把成为普通人,当做偷懒和放弃的借口!
郑州择校网(www.zexiao007.com),您身边的择校专家,郑州入学、转学、升学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郑州择校宝,或崔老师个人微信:zexiao789,免费咨询答疑!